联系我们:400-082-2008

媒体报道

用一丝火热,温暖一些人

2021/07/01 10:52:58 来源: 美丽中国支教项目

  http://user-assets.sxlcdn.com/images/736790/FrNtaUZ_S192E12ed3ylUWFoAXYG.png?imageMogr2/strip/auto-orient/thumbnail/1200x9000%3E/quality/90!/format/png

  “百年恰是风华正茂”,2021年,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。百年征途波澜壮阔,百年初心历久弥坚。在美丽中国,有超过百名的党员支教老师、校友及工作人员,以及一届又一届充满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的优秀青年人才,扎根在乡村教育一线,为乡村振兴和中国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展,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
  本文主人公石嘉是美丽中国2012-2015届校友,共产党员,毕业于天津大学,曾在云南省临沧市云县栗树乡栗树中学支教三年,入校即担任七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,一年后担任年级组长。支教结束后,于 2016 年入职教育部离退休干部局,2019 年转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。

  5月,青藏高原冰雪消融,万物复苏,热闹的虫草季也开始了。虫草采挖是四川最偏远的县——甘孜州石渠县百姓的主要收入来源,以往每年的五六月,都是这里的学生辍学情况最严重的时候,很多孩子被父母带上山挖虫草了。而这几年,当地成立了一支“马背宣讲队”,宣讲队员骑着马,翻山越岭,风餐露宿,到各个虫草采挖的山头,宣传控辍保学政策,努力把孩子劝回课堂。到去年底,21,665名适龄学生全部入学,一个都不少!

  截至2020年底,全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学生由台账建立之初的60多万人降至682人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由20万人全部动态清零。

  介绍起这些工作相关内容时,目前任职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综合处的石嘉颇为自豪,而就在差不多十年前,在云南支教时,一个辍学的孩子却让他至今都觉得遗憾。

  01 初识栗树中学

  C:UsersMaYalinAppDataLocalMicrosoftWindowsINetCacheContent.MSOA663C9AA.tmp

  2012年8月,石嘉作为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的支教老师之一,从湖南怀化老家坐火车到了云南临沧。经过了一个月的培训后,8月23日,他和另外五个来自天南海北的支教老师一起,被分派到临沧最偏远的栗树中学支教。

  “晕车!”

  这是石嘉对这个地方的第一感受。从临沧坐近两个小时的车到云县,再从云县搭车四个半小时,大概在山路上拐了几百个弯,总算到达海拔1700多米的栗树乡。到达目的地,他吐得胃里翻江倒海。抬头看,天上特别漂亮,蓝天白云。再埋头看,地上一片泥泞。

  http://user-assets.sxlcdn.com/images/736790/FhrLwJKyU37SlrcKEdkrsKZdTV_L.png?imageMogr2/strip/auto-orient/thumbnail/1200x9000%3E/quality/90!/format/png

  栗树乡离云县县城有120多公里山路,每天就早上有两趟班车进出,并没有什么外人会来这里。 若不走出这大山,只靠着这贫瘠的土地种苞谷,一个家庭那时的年收入可能不足两千元。

  02 “我不想上学了!”

  2012年9月1日开学,石嘉担任了初一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和语文和历史老师,全班有将近70个学生,而其中大多数孩子都是留守学生,家里可能只有年迈的老人,以及年幼的弟弟妹妹。第一个学期,初一还有五个班,但一年的时间下来,因为厌学、身体原因,或者家庭问题辍学的孩子越来越多。到初二开学,五个班拆分组合变成了四个班。

  当地老师似乎对此已习惯了,但对自己班里第一个辍学的男孩小田(化名),石嘉至今还是无法释怀。

  http://user-assets.sxlcdn.com/images/736790/FjmAKiGRU1R92pQCpb4UpLdYRPSA.png?imageMogr2/strip/auto-orient/thumbnail/1200x9000%3E/quality/90!/format/png

石嘉和孩子们在一起

  “小田除了学习成绩不好,其他什么都好,特别懂事,劳动也积极。”提起这个孩子,将近十年过去了,石嘉还是难掩内心的喜欢。

  某一天,他走到班主任石嘉跟前,说:“我不想上学了。”他要去找外出打工的父亲,打工挣钱。而他的母亲也走了,家里只剩下他和还在上小学的妹妹。

  “那你的妹妹怎么办?”石嘉想以妹妹来挽回懂事的他。小田说,妹妹也不想去上学了,他给妹妹留下了一点钱,妹妹可以照顾自己,在家可以煮白菜和豆子吃。

  石嘉在教室外的窗口用了各种方式来劝服他留下,但小田铁了心要走,没有任何回头余地。石嘉只能叮嘱他,注意安全,保护好自己。

  “我那天特别特别难受,心里很失落,不知道应该怎么让他留下。”小田转身离开,留下石嘉在阳台上伤心了许久。

  那天,正好有个同事的朋友看到这一幕,拍下了这个年轻小伙子的背影,并发上微博。

  没想到,正是这张背影照,改变了往后的故事走向。

  03 首都在哪里?

  那天,北京的一位企业家大哥无意中在这个朋友的微博看到了照片,被照片背后的故事打动了。他辗转联系到石嘉,愿意尽一些力,给这些孩子提供一点帮助。

  得到这位热心肠大哥的帮助,石嘉内心是雀跃的,他一直以来想带孩子走出去看看的梦想,有机会实现了。

  石嘉坦言,望不到头的大山阻隔了孩子们对外面世界的认知,他们大多数人也没有出过县城。

  http://user-assets.sxlcdn.com/images/736790/Fmr4Mv3lee0q1nRGNG4LkufUElLI.png?imageMogr2/strip/auto-orient/thumbnail/1200x9000%3E/quality/90!/format/png

石嘉在教室外和学生聊天

  哪怕已经是初中的课堂,他提问,中国首都是在哪里,孩子们的回答还是五花八门:昆明,临沧,甚至有回答云县的。如果能有这样一个机会,带几个孩子走出大山,去北京看看,不仅孩子们能长了见识,等他们回来把所见所闻讲给其他同学、家人和同村人听,或许更多人能改变对“上学”的看法。

  石嘉制定了一个相对公平、大家都信服的选拔规则,通过期末考试成绩、全体学生投票推荐,以及老师推选,选出了五个孩子。

  2014年8月,石嘉带着这5个孩子,在很多热心志愿者的帮助下,开始了北京、天津之旅。

  去天安门看升旗、爬长城、参观清华北大,还和北京的同龄孩子一起交流,这趟旅程是丰富的,孩子们兴奋无比。

  “我判断不了这段旅程能对他们产生多少效果,但是,多看看总是有好处的。” 石嘉,总是习惯放低预期,走好每一步。

  04 我要再留一年!

  本来,石嘉的两年支教项目到此就该画上圆满句号了。可石嘉对这里很了解:家长没有能力帮助和指导孩子,师资严重不足,就算新来一个优秀的支教老师接管,师生也都需要漫长的适应过程。他意识到,如果在孩子们中考前一年离开,之前两年的努力很有可能浪费了。

  反复思忖,石嘉做出决定:我要再留一年!

  http://user-assets.sxlcdn.com/images/736790/Fmy1CeSkYHZJ-c1y1HKrU6w3rCCu.png?imageMogr2/strip/auto-orient/thumbnail/1200x9000%3E/quality/90!/format/png

学生亲手写的卡片和用纸折的笔筒和花

  他把这两年和孩子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形成文字,配上图片,给同样做了几十年教师的父亲寄去。信里还夹着班上孩子们亲手写的希望他留下的卡片。父亲被感动了,虽心疼,却支持儿子的选择。

  05 关于未来:做一名改变者

  三年还是一晃而过。石嘉说,去支教前,家人希望自己毕业后去考公务员。

  离开教了三年书的讲台,他意识到:作为老师,能做的太少了,想要帮助他们更多,在乡村基础教育领域实现自己的抱负,做这个领域的公务员无疑是最佳选择。

  既然决定了,就要拼尽全力去做,这是石嘉的人生信条。第一次参加国考,他就顺利通过,于2016年进入了教育部离退休干部局工作。在这里,他与亲历教育改革发展方方面面的老同志深入交谈,加深了对我国教育的认识和思考。

  2019年,转岗到基础教育司后,他看到了大家为乡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,想了很多办法,这更坚定了他未来的努力方向。

  http://user-assets.sxlcdn.com/images/736790/Frd-pp3OKg9u3pVbeTDt4Tt5626F.png?imageMogr2/strip/auto-orient/thumbnail/1200x9000%3E/quality/90!/format/png

如今修整一新的栗树中学

  这几年,无论是工作调研,还是利用假期自己出行,石嘉还是会回去云南,看看那片他曾经挥洒过青春的红土地。关于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未来,他说,他要做一名改变者,用一丝火热,温暖一些人。

  


版权所有©立德未来基金会 | IPC证: 京ICP备14027940号-1 |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9541号